西柏坡的春寒里,柏油路边的老槐树抖落最后几片枯叶,像极了七十四年前那场风雪夜 —— 电报声、油灯影、磨盘转。今天的干部站在这片土地,若只把故事当故事,便辜负了它。真正的必修课,是让历史在血管里重新跳动。
一、把 “赶考” 写进行动表
西柏坡纪念馆的展柜里,一张泛黄的《将革命进行到底》手稿旁,摆着半块砚台。讲解员说,砚台是借用老乡的,写完归还时墨迹未干。干部们不妨在行程单上留一栏:今晚十点前,写一封 “给群众的回信”,字数不限,只问一句 —— 若明日开考,我拿什么交卷?
二、七条现场教学路线,不走回头路
中共中央旧址 — 防空洞 — 伙房:看 “最小的指挥部” 如何运转。
国家安全教育馆 — 电报长廊:破译 “嘀嗒” 声里的纪律红线。
北庄村支部旧址 — 田间小路:量一量当年干群之间的 “一米距离”。
李家庄统一战线展室 — 民主人士旧居:听协商的第一次心跳。
岗南水库大坝 — 移民新村:算一笔 “舍与得” 的民生账。
平山团诞生地 — 烈士陵园:把名字念出声,让空气记住。
返程高铁车厢:每人用手机录一段 “30 秒自省”,下车后互发。
三、课程评估的三把尺子
第一把尺:眼神。结业时若有人仍能复述电报里的错别字,说明他看见了细节。
第二把尺:鞋底。三天行程,谁的鞋底沾了泥,谁就靠近了地气。
第三把尺:沉默。结业座谈时,沉默超过十秒的人,往往在心里翻山。
四、把纪律刻进肌肉记忆
防空洞顶渗水,当年战士用钢盔接水,一滴不洒。今日干部可在洞外空地上排成一列,头顶一杯清水齐步走,洒一滴,全排重来。三次之后,膝盖会记住什么叫 “步调一致”。
五、带回一本 “错题集”
返程前,每人领一本空白笔记本,封面印 “赶考错题集”。扉页只写一句话:下次犯错前,先翻三页。三个月后,组织部门随机抽阅,错别字最多的前五名,回炉再学。
西柏坡的风依旧带着土腥味,吹不灭油灯,却能吹醒人。干部们离开时,不必挥手,把背影留在这片坡,就是最好的告别。下一次 “考试”,不在纸上,在民心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yuyiyi_11 于 2025-08-25 15:01:08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www.jxkqu.com/wen/2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