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红色教育> 正文

3招让高校党员在西柏坡真正“红”起来

  西柏坡的土墙,低,却压得人肩膀沉。高校党员干部来了,拍照,鞠躬,回去后PPT一关,红色基因是不是就锁进U盘?我问你,也问我。红色基因不是下载,是上传;不是收藏,是燃烧。上传给谁?烧给谁?烧给讲台下的几百双眼。烧不好,眼就冷。冷不得。冷一次,十年难暖。

  土味低语,把“两个务必”喊成一声疼

  “务必”两个字,写起来轻,念起来却像咬碎一颗石子。高校党组织红色基因传承路径,第一步不是背,是疼。疼什么?疼自己坐空调房写材料,群众却在太阳下排队盖章。疼完了,再读“务必”,声音就抖,抖了,学生才信。信什么?信你不是念稿机,是活人。活人才能传火。火传下去,红色教育多元融合才有温度,温度先到,道理慢到,也行。虽然数据显示这样,但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...

ab248415-6abe-4927-a084-d891746c0644.jpg

  把旧桌子搬回讲台,裂缝里卡着1948年的风

  别急着建新馆,先搬旧桌。桌面裂缝黑,黑得发亮,那是七届二中全会留下的烟灰。高校党员围着它写心得,笔尖一抖,裂缝就吹风,风把人吹回1948.吹回去干嘛?找一根叫“赶考”的扁担。扁担横过来,一头挑纪律,一头挑民心,挑平了,红色基因就落进教案。教案不是讲稿,是船,载学生过河。船板有没有缝,水知道。水不说,你敢说?敢说,才敢写。写好了,中高校党建红色教育多元融合就不再是文件上的斜杠,是心跳里的折线。

  留一次作业:让学生给党员干部打分,分低就红脸

  打分表别打印,太光滑。用毛边纸,红笔打叉,叉一多,纸就破。破了好,破了才漏光。高校党委敢不敢接?接了,走进西柏坡党员干部红色基因才算走完最后一公里。不接?不接也行,红色基因就停在收费站,等下一辆大巴。大巴永远会来,但学生不会永远年轻。年轻只有一次,错过,红色就褪色。褪色容易,上色难。难,也要做。做就得真做。真做,就从给自己打分开始。分数低了,脸先红,红完再干事。干事不是擦汗,是擦汗渍,渍在衬衫上,洗不掉,才算印记。

  西柏坡的夜,黑得结实,星星像钉子。高校党员干部抬头,钉子就钉进眼里,***,带血。血别擦,回校给学生看。学生一看,就知道红色基因不是形容词,是动词。动词就得出血,出汗,出泪。出完了,别喊累。累是什么?累是红色基因的入场券。没券,进不了门。门不高,却重。推开它,手里得握一张毛边纸,纸上写满自打的红叉。红叉亮一亮,门就吱呀一声。声音不大,刚好够一个人进去。进去,就别回头。回头,门就关。关了,再敲,敲不开了。虽然数据显示这样,但我总觉得哪里怪怪的...

阅读全文
wap底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