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> 时政> 正文

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课堂:一堂让灵魂重新排序的课

  • yuyiyi_11yuyiyi_11
  • 时政
  • 2025-08-14 13:58:01
  • 16

  站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旧桌前,人会突然失语。木桌上的纹路像被风干的闪电,提醒后来者:任何宏图都曾在颤抖的手里落笔。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把这张桌子保留原貌,不加玻璃罩,不围警戒线,只让学员亲手摊开笔记本,抄写“两个务必”。笔尖与木纹摩擦的沙沙声,成了红色教育课堂最轻的惊雷。

  学院似乎故意拆掉“课堂”的屋顶。学员被带到滹沱河滩,鞋面沾到泥点,才获准打开讲义。讲义上只有一句话:胜利之后怎么办?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三把锄头。大家低头锄草,太阳把影子压成薄片,汗珠顺着眉骨滴进泥土。锄完三垄地,再回土坯房讨论“依靠群众”四字,声音里便带上了泥土味,讨论也不再是背诵,而是喘息间的自问。

xbp491.jpg

  夜色降临,没有幻灯片,只有马灯。灯罩被烤得发黄,像一封迟到的家书。指导师把灯芯捻暗,只留豆大火苗,投影在墙上的,是1948年的电报影影绰绰。有人辨认出“进京赶考”四个字,空气突然绷紧。那一刻,历史不再是屏幕里的黑白片,而是一场仍在进行的开卷考,每位学员都被迫拿起笔。

 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的课程表不标时间点,只标情绪:沉思、追问、警策、豁然。情绪之间没有铃声,只有哨音——清晨的集合哨音短促,像一声倒计时的提醒;黄昏的收操哨音悠长,像替谁叹息。哨声一起,学员列队,面对党旗,低声复诵誓词。誓词读过千百遍,唯独在西柏坡的薄雾里,嗓子会莫名发紧,因为旗角被风鼓起,像当年吹动电台天线的那阵风。

  有人悄悄统计过:参训期间,平均每人叹气的次数比平时多出十七次,却笑得少了十二次。叹气多,是因为走进防空洞改造的研讨室,头顶悬着未干的石灰味,像未竟的理想;笑得少,是因为突然看见自己办公桌上的文件堆,与当年领袖的煤油灯相比,显得过于臃肿。这种对比不声不响,却把“艰苦奋斗”四个字钉进骨头。

  离开前夜,学院不发结业证,只发一张泛黄的车票复印件,日期是1949年3月23日,目的地:北平。学员捏着车票,站在柏坡岭回望,村庄灯火像散落在太行山脊的星斗。那一刻,许多人忽然明白:红色教育课堂的终点,不是告别旧址,而是把旧址带进自己的每一次决策。车票被塞进胸袋,心跳贴在纸上,仿佛替历史检票。

  西柏坡干部培训学院红色教育课堂不提供答案,只提供一场沉默的相遇——让现代执政者与1948年的自己狭路相逢。相遇之后,他们带着泥土、汗味、马灯油味回到城市,公文包里多了一把看不见的锄头,准备随时在心头锄草。红色教育课堂至此才完成它的使命:把西柏坡的风,吹进更远的未来。

阅读全文